查看原文
其他

几年后才明白过来,女儿被最好的朋友“霸凌”了...

游识猷 果壳童学馆 2023-02-19


夏天的时候,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《女孩们的地下战争》。


这是一本探讨女性霸凌问题的专著,作者采访了多位被霸凌者和霸凌者,揭示了 一系列女孩霸凌问题的认知,并希望能提供实际可行的解决策略。



作者蕾切尔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有深刻洞察的观点,在此分享给大家,希望能引起家长们的警醒和对孩子的关注。




相较于男孩霸凌,
为什么女孩间的霸凌更难被发现和制止?

1.关系攻击和社交排斥

蕾切尔发现,女孩(以及上初中后的男孩)之间的霸凌,很多时候是隐形、非暴力的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攻击不是来自陌生人,不是来自泛泛之交,而来自曾经亲密的朋友圈。

这种霸凌往往不是短期的矛盾冲突,而是沉默却有条不紊的持久战;

更麻烦的是,它往往不会被老师识别,但所有其他孩子都心知肚明。

这种关系攻击和社交排斥并不是肢体暴力,具体可以分为三类:

  • 关系攻击
  • 间接攻击
  • 社交排斥

它在实际中可能表现为:

  • 一个孩子通过不予理睬、绝交,来威胁另一个孩子同意某种要求;
  • 一方用消极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,比如摆脸色,来蓄意破坏他人关系;
  • 通过损害人际接纳、友谊或群体融入中产生的关系或感情,来伤害和惩罚他人;
……


👆图源:《小欢喜》

2.女孩为何不直接表达愤怒

看到这里,相信各位家长产生一个疑问:为什么受欺负的女孩不能直接表达愤怒,把这些欺负“怼”回去呢?

因为和男孩一样,女孩也对三样东西充满渴望——联结、认可和权力

渴望联结意味着孩子想要结交朋友,渴望认可和权力又会引发竞争和冲突

在这个过程里,一定会有愤怒的出现。但整个社会对女孩的期待却是不要愤怒,要友善,要和尽可能多的人做朋友。

研究证实,从很小时候起,父母和老师就会阻止女孩进行肢体攻击;而面对男孩的小冲突,成人或表示鼓励或不屑于插手。

这种 “女孩”期待和要求造成的结果是:女孩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。不敢直接说:“你做的某事让我不舒服!”,也不敢与人发生正面冲突。

但愤怒总要有个去处,而这个去处就是一些间接的行动——
隐形的冲突

👆图源:《小欢喜》

3.被霸凌者及其家庭,通常难以反抗

有些女孩面对霸凌根本不敢告诉家长,觉得自己十分没用。

更多情况下,即便女孩向父母说出了自己的烦恼,也常常会请求父母不要干预,因为她们怕被报复。

家长们眼睁睁地看着女儿每天回家哭泣,想帮助孩子,却害怕局势反而恶化。

有的家长很生气自己女儿为什么不反抗?

一个原因可能是:施暴者是她的朋友

“女孩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孤身一人,其中就包括维持一段施虐友谊。”

也可能因为:
受害者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,因此无从反抗。

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:
主导霸凌的,常常是老师和家长眼中完美得体的“好女孩”。

正因为这种女孩富有魅力和才华,所以能成为小圈子的领导者。而大部分女性霸凌事件,恰恰是在小圈子领导者的要求下进行的。

因此,当孩子经受这种霸凌时,父母也爱莫能助,只好选择静待这一阶段结束。

👆图源:《小欢喜》

4.为什么老师无法阻止这种霸凌

(1)老师太忙。

老师已经被很多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搞得疲惫不堪。对老师来说,一旦学生出现违纪行为必须要现场抓住,迅速做出惩罚决定。

抓男生的违纪比较容易,而女孩间这种隐秘霸凌,老师很难注意到,也很难准确识别。

👆图源:《十七岁不哭》

(2)对霸凌有误解。

不少老师对于霸凌有着错误的认知,会认为:如果孩子被当作霸凌目标,遭受他人的社交孤立,那孩子本人一定也做错了什么。

比如这个孩子没有做出恰当的回应,这个孩子过于鲁莽,或者这个孩子需要提高衣着品味...

此外,关系攻击也很容易被视作社交技巧问题

即使老师注意到一个女孩在被欺凌,也只会劝说她“对同龄人耐心一点,尊重一点,这样就不会被孤立了”。

在此过程中,行为的攻击性被抹去了,受害者得不到支持,反而被责备“不懂社交技巧”。

5.网络让霸凌变得更普遍

社交媒体成了一个兵工厂,暗藏无数种武器:建一个群惩罚某个女孩,把她的尴尬照片贴上标签放出来让大家瞧瞧,半夜发送恶意短信然后关机。

如今,放学并不见得能让孩子舒一口气。

手机和社交媒体让女孩整日整夜都躲不开霸凌,无法躲开残酷行径。

👆图源:《小欢喜》


家长可以帮孩子做些什么

如果你家是女儿,那么家长一定要告诉她说实话、表达愤怒是必要的且正确的。

正面冲突往往是争取理想结果的好机会。

朋友之间也应该直言,孩子需要学会如何将最令自己感到不适的感情暴露在“友谊的光天化日之下”。

研究表明,家长们仅仅为孩子抹去眼泪、拍拍肩膀以示鼓励是绝对不够的家长要更多地告诉孩子,自己在成长过程里同样遭遇的压力、脆弱和痛苦。

👆图源:《十七岁不哭》

(1)和孩子谈论另类攻击行为

如果家长能用客观的方式告诉孩子自己了解学校生活—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家长如果“懂”女孩的隐性攻击文化,女儿就会感到安全,愿意告诉你最黑暗的角落。

在问的时候应该随意一点,比如在开车回家的路上,晚饭前在餐厅里。可以使用如下问题引发讨论:

  • 班里女孩刻薄的时候会怎么做?
  • 老师知道发生什么了吗?
  • 为什么发现了?或为什么没发现?
  • 朋友之间有时也会态度刻薄吗?有什么表现呢?

👆图源:《小欢喜》

(2)表达同理心

积极倾听的父母对孩子也很有帮助。比如询问孩子的学校生活如何,在女儿哭泣时把她们紧紧搂住。

但是家长要注措辞。如果家长的评论听起来是希望小事化了,那么女儿的挫败感反而就会加重。

更好的说法是:“这种事太可怕了!我很难过。”

同理心是女儿陷入社交斗争时最渴望得到的东西。

要知道,孩子的同龄人文化常常拒斥感受:“你太敏感了!”“我才没那样,你自己误会了!”“我只是开玩笑而已。”

——正是由于那么多人都说她的感受毫无根据,她才更加需要你的帮助,才能帮助她认可自己的感受。

除了语言外,行动也可以表达同理心。

比如说,如果孩子一个人待着,去哪儿比较好呢?可不可以每周安排她去图书馆、艺术课或健身房?

虽然这些都不是终极解决方法,但如果她真的很痛苦,也许你可以为她找到一个喘息的空间。

(3)提问与反思

有时,你可以做的最多就是提问,让孩子反思自己的消极友谊。可供参考的问题如下:

  • 你希望好朋友是怎样的?
  • 这个人是这样的吗?
  • 既然某个人让你这么难受,为什么还要跟她做朋友?
  • 当你任由她这样做(指出具体行为)时,你会让她感觉你是个怎样的人?

👆图源:《小欢喜》


帮女孩打败隐形霸凌的“女孩方案”

作者还提到一种亲子共同行动的方法,取每个行动的首字母,可以命名为“女孩方案”,步骤如下:

G——汇集(Gather)你的选择。
让孩子列出应对该情形时你可能做出的所有选择;
让女孩以实际的态度自由探索自己的选择很重要——即便你不同意她们的选择。

I——我(I)选择……
做出选择,从上述策略中选一种。

R——理由(Reasons)是……
解释你的选择,列出选择该策略的理由。

L——列出(List)后果。
预想:做出该选择后可能会发生什么?

这里要注意的是,有两种说法是父母应该避免的:

“她只是嫉妒你。”
——这样的说法毫无说服力。欺负或伤害你女儿的常常是看起来自信满满、魅力非凡又颇具影响力的女孩,你女儿绝不会认为她嫉妒自己。

“也许你太敏感了?”或“但你们关系那么好!”
——也许父母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女儿坚强,但
孩子会认为你的话是在粗暴地否认她的感情。

👆图源:《小欢喜》


作者蕾切尔·西蒙斯在书里写了这样一段文字:

我希望任何一位当过落单女孩的女性,都能重新振作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。

她们会低声自言自语:“我最后悔的是当初保持沉默, 到底有什么好怕的呢?”

如果你是女孩的家长,也希望你能认可孩子的全部感情,而不只是一部分感情。在她们表露出不安、焦虑时,可以了解她们的烦恼,倾听她们,并鼓励她们勇敢地拒绝或说出来。

让女孩儿们也能在坦诚相待的关系中,享受令人欢欣的自由,不再担心会被人抛弃。



编辑丨曲安、Winky、果仁妈  排版丨康康
参考资料丨[1] (美)蕾切尔·西蒙斯作;徐阳译.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揭秘人际交往中的隐性攻击.海口:海南出版社,2021.11.

 相关阅读 


✍️|作 者 招 募 & 投稿|后台回复“投稿”,查看详情投稿邮箱:Kids@guokr.com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